林口竹林山觀音寺之日本石燈籠初探
偶然的機會得知林口竹林山觀音寺有日本時代的石燈籠被另外刻上「民國卅七年...」,立刻想到是否為五股西雲寺舊物?由在地永欽兄陪同,順著佳林路前進,接近觀音寺,路右見一座石燈籠,刻著「台北市中山北路 和益鐵工廠 陳火」
因「中山北路」幾字, 以前都認為石燈籠是光復後製造的,而忽略之。今日在背面看到「昭和十三年五月建之」字樣,而且還有其他捐貲者姓名,顯然係日本時代舊物。旁邊雜物甚多,無法越雷池一步近觀是否有「民國卅七年...」字樣
公園內看到「菁埔部落」立石,頗為好奇。不知究竟是昭和十三年立的?還是民國卅七年立的?日本文有「部落」「集(聚)落」,兩者意義相近,但前者是指人口相對較少的村落。台灣人似乎不會用部落來形容自己的村落,因此個人推斷是昭和時立的
欲瞭解石燈籠來龍去脈,必須先瞭解竹林山觀音寺歷史。寺原在菁湖村,奉祀十八手觀世音菩薩;昭和13年在現址開始興建日式風格寺廟,昭和14年完工,命名為「竹林山寺」;民國37年原地擴大規模,改回中國式寺廟,民國38年完成,更名為「竹林山觀音寺」
瞭解該寺歷史後,則可理解石燈籠之「昭和十三年五月建之」之來歷;至於「台北市中山北路...」以及「民國卅七年菊月」,則判斷是感謝諸善信於民國卅七年改建時的大力贊助,利用原石燈籠刻下改建時之善信名稱與年代。註:本照片之石燈籠係在寺右
原來老者抱怨丟棄不見的石燈籠,統統堆疊在寺右空地上,大都已斷裂不完整。很難想像目前精心、巨資擴建新寺,為何卻對這些算得上寺中古物不加以整理!稍加留意觀察,幾乎和前面敘述一樣----多是「昭和十三年...」「台北市中山北路...」「民國卅七年...」
再看原刻有這「奉」字的竿,多添上「竹林山」三字,兩書體完全不同;由此竿也可以知道該寺的石燈籠型式並非一成不變。想一想,石燈籠一點也不寂寞,能先後被兩個朝代加以利用;只是在古蹟保存意識高漲的今日,反倒是被忽視了,有點不解,不勝噓唏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